2. 中小型化妆品企业的产品研发情况:
世界著名营销学家:科特勒(Philip Kotler)教授的市场营销组合理论4Ps--.产品(Product)、※.价格 (Price)、※.场所(Place)、1.促销(Promotion)--将产品放在了第一位。产品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。那么,我们先应该明确:
产品是什么?
产品,作为整体是满足消费需要的载体。科特勒教授曾形象地指出"有形的产品,从真正意义上讲,只是提供服务的工具。"所以,我们认为:任何一项产品,都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内涵:
①. 产品的内核:即产品可以满足某种消费需要的基本功能和用途;
②. 产品的形体:指产品的外观造型、包装、装潢等,外观形体提供的视觉信息;
③. 产品的延伸和附加内容:就是指生产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的、围绕基本功能和用途的各项服务等。如使用操作的示范、购买和使用的良性心理影响状态等等。这三个层次的产品涵义,最终统一在:使消费者需求得以圆满地实现和满足,这才是产品的灵魂--这就是产品整合的观念。
产品整合的观念要求我们把握住使消费者获得最大满足这一关键,从各个方面和层次上进行产品开发和管理:
①. 产品的内在功能--能否适应消费者需要;
②. 产品的质量--能否达到消费者的要求;
③. 产品的构造--能否方便消费者使用;
④. 产品的外观--能否博得消费者的喜爱;
⑤. 产品的连带服务--能否带给消费者更多的便利等等。
总之产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是向消费者提供一种满足的效用,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前提的。所以说:市场对企业的审判有许多因素,最基本的因素就是适销对路的产品、良好的产品质量和在这二前提下新产品的不断开发。
那么,中小型化妆品企业在产品开发上存在一些什么问题呢?博雅在这里提出几个典型问题:
"拍脑袋"开发产品现象仍然普遍存在:
产品的研发问题,常常是阻碍中小型化妆品企业发展的一个难题。一些企业的老板是凭自己的"感觉"来进行新产品开发、或者是因某种原因,获得了某个技术,就生产什么产品。不能说成功的没有,但失败的更多。
前面对产品的认识已经知道:企业应该是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,并不是生产什么就卖什么,而"需要"的准确确认,是需要做调查的。
同样,营销就是以产品、服务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,它的起始也是消费者的需求,也就是市场需要,满足了市场需要也就是适销对路。
没有准确把握需求开发的产品,不能肯定适销对路,结果自然就形成了"生产什么就卖什么"。
这也是有些企业经营者感叹:优秀的推销员不好找,这几个笨蛋,卖不好我的产品!--可以看出:这好象不能这么责怪业务人员?
因此,调查、分析、研究需求--消费市场调研,是产品开发的前提。这点,中小型企业普遍没有做,或者是做得不好、做得不够。
不规范的操作者认为:技术是一个说不太清,也道不太明,又不干不行的难题中小型化妆品企业所应用的技术,高科技含量普遍不高,同质化趋向明显。一部份中小型化妆品企业设有技术部,一些根本就没有,老板懂一些基本的,有一点器皿等基础的实验用具就行了。有技术部的企业,一般也只是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室,技术能力参差不齐,普遍偏低,常常不能满足市场、甚至是老板对产品的开发需求;
对技术的安全性,老板也很担心。技术人员流失,技术资本丧失的事,也时有发生,老板很伤脑筋;
没有技术部的企业,常常是老板(或直接关系人)略懂一点技术,搞点小器具,并不设立技术部,一般采取找其它大中型企业的技术人员,私下购买配方、技术,或由原料供应商提供配方和技术。
对技术的掌握,老板放心一些。但又常出现如:私下购买技术、配方,因不能公开进行,而使服务不到位,闹得双方不愉快,甚至造成损失;
原料供应商免费提供技术配方的情况,可以视为:促销活动中的试用品或赠品的现象(当然,也有个别情况属于朋友帮忙的),赠送技术配方的目的是为贩买原料,组方是否优化,并不重要。
我碰到一个极端事例:某企业使用一个赠送的洗发水技术配方,直接成本达20元出头每公斤(可宝洁的洗发水成本一般才12~18元每公斤)。我技术人研究后认为:那效果10元每公斤应该完全做得出来。
没有技术,没有配方,不具备良好的新产品研发能力等,并不可怕!可怕的是:投机也好、无可奈何也好,应用不可靠的技术或不可靠的操作方法获得技术配方,使占用了我们大量资金的产品出了问题。
东南沿海企业的包装优势
美国一家市场营销组织通过调查发现,有36%的人买的就是产品的外观和包装。近一、二年来东南沿海企业很多推出包装很漂亮产品,对内地企业产生了较大冲击。内地一些企业的老板怎么也想不明白:怎么会这么便宜?
这里也分二类:一类是绣花枕头;一类是特殊优势。
我们服务的一些批发经销商表示:对这类的产品,只要投入不大,只能短期试探性地经营。见势不对,就不再搞了。因为这些产品短的做半年,长的也就做一年多。
再了解零售商说:少有回头客。 再了解消费者说:买过那洗发水,开初看起还不错,挤出来也很稠。但用了二、三倍,甚至四、五倍的量,也洗不干净,洗后还问题多,不舒服。当然不再买了。
--这就属于是"绣花枕头"。
我也遇到过这样找我们代理开发产品的。要求:洗发水直接成本控制在3元钱以内每公斤。问他准备卖哪儿?答:哪儿都可以卖,我包装很好,价格便宜。不怕没人要。
我们的态度是:直接成本低于5元每公斤的洗发用品我们都不搞的。因为市场搞砸了,即使你输得起,要人家说是博雅提供的技术,那我们可输不起。
特殊优势又分几种情况
例:东部某品牌的膏霜,包装漂亮,价格便宜,质量也还过得去,一年卖四、五千万。一了解,老板原是经营原料的,胞弟的包装厂做包装,也不赚哥的钱--这当然含有偶然性的因素。
再例:沿海某生产摩丝的中小型企业,包装可以,质量也过得去,价格特便宜,只做二、三级市场,一年悄悄地卖了上亿元。一了解,采用的是一种较为优化的OEM--委托生产方式。
各地寻找有较好设备和技术,因经营不善等原因,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企业代为生产产品。采用OEM后,企业只干二件事:寻找适合的生产企业、产品和品牌营销--这种方式含有必然性的因素。
OEM方式是一个化妆品行业的重要态势,有些地方称其为:贴牌经营。对中小型企业来说,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发展方向。我们放在后边谈。 既然是谈:特殊优势,情况就不一而同,不再一一列举。
我们已经认识到,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上越来越个性化,越来越注重包装的美学效能,在相同的质量、价格下,人们的购物选择方向可能会转向包装。
另一方面,包装策略可以配合产品诉求、价格策略等使用,利用包装来影响消费者对价格的判断,按营销需要来强化或淡化消费者的某些感觉。
|